源头活水润心田 画好育人同心圆| 2024年《甘肃教育报》第4期
源头活水润心田 画好育人同心圆
——写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五周年之际
□ 记者 尹晓军
“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
五年前的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办好学校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深刻回答了学校思政课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耕耘春天,播种希望。五年来,我省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盯理论武装、组织管理、师资队伍、实践育人等关键环节,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四位一体”推进“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建设,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组思政育人的“同心圆”正绘制而成。
改革创新 推进“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建设
“唱一唱总书记关怀下,思政教育,思政教育创新高,守正创新质量高……”这是全国模范教师、兰州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主任曾令琼创作的诗歌《兰州鼓子唱思政》甫一推出,就在校园里掀起了一股“创作风潮”。
她还陆续推出了《永远的马克思》《百年五四七十华诞》等,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在她的带动下,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连续17年举办思政课实践成果展演,青年学子们用自己喜闻乐见的演讲、朗诵、情景剧等形式不断增强爱国情怀,让思政课真正“活”了起来。
这几年,像这样的成果展演、翻转课堂、情景模拟等沉浸式、体验式的学习形式,在全省高校思政课中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多的学生变成思政课的主角,不断增强了学习参与感和主动性。
“我们既是参赛者,又在自身的创作过程中体验了思想洗礼与升华。在未来的道路上,我将带着这份从比赛中汲取的思想伟力,秉持初心,砥砺前行。”2023年第三届全省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中,获得特等奖的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郑丽丽说。
“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八个相统一”的具体要求,为开好思政课指明了方向。
5年来,一项项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举措出台落地,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不断增强——
省级层面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甘肃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10余份。全省各高校结合思政课建设和教育教学实际,制定出台相关制度文件上千份,有效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的“四梁八柱”;
省委教育工委等11个部门制定出台《甘肃省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提出14项具体任务措施,遴选命名省级实践教学基地9大类73个,聘请思政课兼职教师75名,并组织全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结对行动,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研制教学案例、开展实践教学;
……
政策“组合拳”不断落地,课堂上的改变也在一点点发生,全省各地各校按照国家规定开足开齐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断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有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工作。与此同时,省委教育工委努力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成立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及9个分教指委,指导各市州成立市级教指委,分层分类对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进行指导、示范和培训,持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依托西北师范大学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在甘南州、临夏州建设民族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改革创新研究中心,推动思政优质课程、优质师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坚持高校优质师资力量下沉,通过结对联建和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辐射带动,实现大中小学共学共研和资源互通共享,推动思政课建设质量整体提升,形成了“高校+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深度融合新模式。
……
在金昌市第六小学四年级一班课堂上,学生张景睿正以“勿忘历史,珍爱和平”主题,以视频微电影为背景,声情并茂地为同学们讲述战争带来的灾难,大家一起为饱受战争蹂躏的同胞哀婉,这是一次发人深省的思政教育。
这是金昌市金川区“首课负责制”的一个缩影。目前,金川区已有10所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首课负责制”,依据学科教学内容,挖掘蕴含哲理的小故事、组织充满思辨的小讨论、播放内容丰富的小视频、组织新颖别具的小展演等,实现了育人主题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如今,“首课负责制”已全面融入思政课堂,思政课不再只是思政教师的“专课”,而是所有任课教师的“通课”,更是深受学生欢迎的“金课”。
提质升级 激发思政课教师队伍活力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话语铿锵。
5年来,省委教育工委狠抓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各地各校担当作为、务求实效,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成效显著。
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规范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配备制度,核定或调整中小学编制时同步考虑思政课教师配备情况。目前,我省高校思政课师生比符合国家规定标准,五年累计招录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思政课专职教师448人,专职教师累计达到2126人,思政课教师规模和素质全面提升。
着眼思政课教师职业成长和能力提升,构建三年一轮培训全覆盖体系,省级层面每年培训高校思政课教师700多人,全省各高校五年累计培训思政课教师1.15万人次。
每年,总能看到省内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面向全社会发出的“求贤令”。各地各校全面落实思政课教师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经费保障和职称评聘、岗位津贴制度,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如今,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的招聘、培养、激励等,增强其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已成为各地各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共识。“思政教育的春天来了!”不少教师发出这样的感叹。
配齐配强师资后,就要思考教师队伍如何提质升级。作为我省首批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河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蔺海鲲教授一直在致力于聚焦河西片区大中小各学段思政课教学改革和队伍建设。目前,工作室已在河西片区设置多个二级工作站,搭建起了促进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和自我提升的发展平台,打造集教学、科研和培训等于一体的教师合作共同体,成为了优秀青年教师的集聚地和未来名师的孵化地。
“二级工作站的设立,对加强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持续探索思政课改革创新发展思路和典型经验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进一步拓宽了学习渠道,加强了校际、年级、学科间的联合教研,为推动学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蔺海鲲名师工作室成员、张掖育才中学思政课教师杨莉说。
2022年参加工作的培黎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张楠如今已“站稳”了课堂。为提高课堂吸引力,她尝试将心理学教学中做游戏、搭人桥、角色扮演等引入,课堂上充满了欢声笑语。“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班的学生自发制作短视频,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活党的创新理论,让我很惊喜,也为讲好思政课找到了方向。”张楠欣喜地说。
近年来,全省教育系统不断加强思政课教师培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3名教师分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模范教师”“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称号,8名教师在全国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获二等奖;141名思政课教师在全省首届思政课教师“大比武”活动中脱颖而出,2名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获国家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项目,培育、遴选、认定省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69个,带动培养中青年思政课教师1500多人。
同向同行 不断探索协同育人新机制
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思政课如何把“有意义”讲得“有意思”?在兰州文理学院以VR智慧教室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文化展示区,一堂有趣的课正在进行。学生们戴上VR头显,手持手柄,置身于虚拟场景中,真实体验“翻雪山、过草地”,心里有了不一样的感触。
兰州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陇平介绍说,学生们模拟红军在长征中的艰苦环境、感悟革命先烈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险、学习他们不畏牺牲的高尚品质……运用VR技术描绘人物、故事和场景,不仅让学生沉浸其中,也能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氛围更活跃,达到高效学习的效果,有力提升了思政教育水平。
不止兰州文理学院。如今,许多学校都将虚拟现实、虚拟仿真等技术引入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中,以交互式、全景式、沉浸式教学环境让红色教育直观化、生动化,实现思政课教育内容与信息化技术的有效融合,最大限度实现思政教育中人、资源、数据、场景、功能的五聚合,增强了教育教学“中心”广度与深度,打造了大思政课育人的校园文化环境。
与此同时,各级各类学校和教师持续加大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供给,不断创新思政课程教育教学,用鲜活生动的思政课感染学生,用真理的力量引导学生,思政育人“同心圆”突破单一课程的边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大思政课”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兰州大学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开展思政课“提质创优”工程,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实践新课堂、网络微课堂充分结合起来,打造“我与思政课”“别样思政课”“坡有道莉”印象思政课等三大创新性教学品牌,推进思政课走出教学舒适区,走进社会生活场、实践大舞台、网络新空间,实现课堂教学、实践教育、网络引领的有机融合,将思政课打磨成具有理论深度、价值高度、时代鲜度、生活温度、奋斗态度的新时代“大思政课”,走出了一条具有兰大特色的“大思政课”教学之路。
在甘南州的寄宿制中学,“新闻联播课”已成为学生们的每日必修课,学生们关注家国大事,明辨大是大非,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与日俱增;迭部县旺藏九年制学校地处茨日那村脚下,毛泽东旧居成为学校师生开展红色教育的校外课堂,在“腊子情缘”主题雕像前、毛泽东旧居内,学生们认真聆听腊子口战役、开仓放粮等革命故事,红色文化浸润心田,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合作市第一幼儿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馆是学前领域有形有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一个缩影。在传统文化主题区,孩子们了解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红色趣读墙下童语讲述红色故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幼儿心灵萌芽。
陇西县渭州学校连续开展“校车+实践”活动,每学期在20多个校外实践基地至少举办一次劳动实践;通渭县广大中小学学生,在南屏山烈士纪念碑、榜罗会议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常态化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赓续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临洮县实验二小等7所学校组织师生进行红色研学活动,拓宽视野、丰富知识,促进书本革命故事在实践大课堂中得到深切感知。
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建党百年、乡村振兴……培育时代新人要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得更加紧密。目前,我省高校累计建设校级实践教学基地148个、聘请兼职教师318名,组织2000多支师生实践研学团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甘肃足迹”开展思政实践活动,形成研学成果1万多件。
同时,全省分区域建设红色文化育人共同体5个、命名“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40个,组织红色精品话剧《血色高台》在高校巡演,开展百万学生向家长讲红色故事、“线下重走长征路”等系列主题活动,红色文化育人的底色更加鲜亮。
此外,依托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推出兰山讲堂“思政云课”系列讲座。探索教育数字赋能,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鼓励有条件的市州开办“智慧教育·名师在线”云端课堂,遴选40门思政精品课,建立共建共享的网络课程资源库。打造中小学德育学堂,推出本地特色视频资源1245个,百万名师生在线收听收看,点击量超千万人次。
沐之以春风、润之以细雨,于无声处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思政课的广阔“课堂”里,涌动着不竭的动力。
我省持续有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春风化雨育未来
□ 记者 王建蓉
“每一场宣讲活动,都让我不断深学领悟党的创新理论,每一次掌声的响起,都是对我努力的肯定。”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余航是该学院领航青年宣讲团成员,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中,他参与完成的作品《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击水三千里——从乡村振兴中的青年群像看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荣获了一等奖。
从一个人、一队人,再到一群人,从个人讲、课堂讲、线下讲,再到团队讲、课外讲、线上讲……近年来,我省教育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好课程教材和读本,创新推进“百千万”行动,建立“百名思政课名师巡讲、千名大学生理论宣讲、万名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机制,常态化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强化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
全省各高校高质量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紧盯“大思政课”建设,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青年之声传递青年力量、凝聚青年力量、绽放青年力量,将点点星火汇聚成炬,让广大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在宽敞的教室里,阳光透过半开的窗户洒落在讲台前,刚刚获得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二等奖的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莉莉正在授课,她温和而有力的声音,充满着热情与激情,“我用心用情去上好每一堂课,也积极参加教学竞赛,是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作为我省首批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开展“以赛促教”活动,每年组织一次青年教师教学“大练兵”,并积极参加“红柳讲坛”“红柳讲堂”“红柳学堂”等“红柳”品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了思政课授课水平和学习成效。
同时,学院已连续7年组织“大学生马列经典诵读活动”,利用周末时间,由学生自愿进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篇目诵读活动并撰写实践教学成果。目前,已出版《真理的力量》《信仰的魅力》等6部大学生马列经典诵读感悟集,充分调动了广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兰州市第六十一中学(新区校区)学生会主席雷明敏站得笔直,目光坚定,声音铿锵有力,让学生们“沉浸”在属于他的“课前5分钟时政述评”中。
“学校利用在政治课课前的5分钟时间,由1至2位同学站上讲台,分享自己对于近期热点话题的看法。”该校校长景耀勇介绍,“上思政课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还得对最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有所了解和思考。”
近年来,我省教育系统持续不断探索育人模式创新,着力将社会实践和社会观察活动打造成为“行走的思政课”。如今,生动而深入的“思政小课堂”和潜移默化的“大思政课”,正在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2023年11月,西北民族大学部分思政课教师、大学生讲思政课学生团队前往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一件件治沙实物、一幅幅历史图片、一棵棵傲然挺立的树木,生动诠释了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当代愚公精神,给师生带来极大的心灵触动。
“学校与实践基地的互动教学,既发挥了红色资源‘铸魂育人’的价值,也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一次难忘的‘精神大餐’。”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马晓旭说,学校精心打造的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深受学生欢迎。
监制:师克强
审核:丁 翔
编辑:王佳宁